我中心成功举办“从历史港口到文化基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澳门经验”讲座
3月26日,我中心邀请澳门理工学院人文及社会科学高等学校林发钦教授做了关于“从历史港口到文化基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澳门经验”的讲座。讲座由中心主任宋俊华教授主持,中心非遗学、民俗学等专业的师生参与了此次讲座。
讲座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内容:澳门历史背景、澳门历史地理的演进及历史城区的形成、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的澳门经验、以非遗助力“文化基地”建设。林发钦教授强调澳门自古以来是中国的领土,自秦朝起,澳门已纳入中国的版图。1553年葡萄牙人入居澳门。后澳门经历了葡人自治时期(1553-1849年)、殖民管治时期(1849-1976年)、社会转型时期(1976-1999年)和主权回归时期(1999年以来)。澳门的地理位置、地貌和填海变迁对其内部历史走向和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澳门历史城区是以历史建筑为点,古老街道为线组成的一个历史街区,包括了妈阁庙前地、亚婆井前地、议事亭前地等多个广场和妈阁庙、郑家大屋、岗顶剧院等多处历史建筑,是许多民俗文化的活动地点,构成了澳门重要的非遗文化场域空间。2006年,《保护非物质遗产遗产公约》在澳门正式生效,为澳门文化的保育和建设注入了新概念、新视野和新方法。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了澳门重要的文化关键词,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了重要的社会现象,目前澳门已形成了“政府主导,民间参与,学术支持”的保护格局。2017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及粤港澳三地政府共同签署了《深化粤港澳合作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定》,在澳门部分增添了“建设以中华文化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促进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可持续发展”的内容。澳门有着文化丰富、一国两制、文化和谐的文化基地建设优势,但在建设中还面临发展优势有待发挥、顶层设计有待完善和研究转化有待加强等问题,需要通过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制定评定标准、加强研究和创设有效的传承机制等方式解决。

林教授精彩的讲座给在座的老师同学们很大的启发,同学们围绕澳门文化认同和文化交往等方面与林教授进行了讨论,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