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戈金教授开讲“非遗名师讲坛”第一讲—— 非遗保护的学理探索与政策实践

发布人:网站管理员 发布日期:2020-11-14

  11月13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民族文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国际哲学与人文科学理事会主席、国际史诗学会会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评审专家朝戈金教授做客我系非遗研究中心,为中心师生带来题为“非遗保护的学理探索与政策实践”的讲座。中心主任宋俊华教授和中心王霄冰教授主持了这场讲座,中文系及中心的学生参加了这场讲座。

  讲座开始前,中心主任宋俊华及教授为朝戈金教授颁发了“非遗名师讲坛”聘书,并合影留念。

‘’

  讲座内容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梳理国际非遗保护的历史脉络。朝教授指出,非遗不是一个简单的思潮,其背后有更深的学理性基础。西方工业化的到来,让知识分子认识到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如德国格林兄弟认为日耳曼的民族精神主要在农人的歌谣中。20世纪上半期,帕里、洛德结合人类学、语言学、古典学,探索荷马问题,得出对荷马口头诗的论断,著作《故事的歌手》的面世,引起了关于口头性和书写性的论争。六七十年代西方学术界对此有深刻的讨论,列维·斯特劳斯等从不同角度讨论书写对人类意味着什么,这种讨论同时催生了一些反思,西方的大学学科体系和知识体系也据此发展、完备。伴随着启蒙运动、民族主义的觉醒,知识分子认识到农人歌谣、民间知识、民间艺术创造也需要关注,有些民族文化成为民族精神的旗帜,是民族自信心、民族自豪感、民族自我认同的标志,如音乐家西贝柳斯、口头诗歌整理者隆洛特,是芬兰民族精神的象征。七十年代末,秘鲁保罗·西蒙的《老鹰之歌》,给歌手赢来巨大的声望,但南美国家也就其引发版权的争执,催生了民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八十至九十年代出台了有关保护民间文化的议案。到2003年,欧美学者共同推动出台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这使加强保护的思潮变成了文件,成为了各国的行动纲领。总体而言,非遗保护是由人文学者先觉醒,为促进官方文化和民间文化的平衡发展,保护口头传统和民间文化的发展,并通过联合国的推动,成为各国文化保护实践的纲领。

  讲座的第二部分是分析国内非遗保护现状存在的问题和需要改进之处。朝教授谈到了现今我国非遗保护实践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还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一是在分类问题上,我国非遗的十大门类是按照国内部门体系分类,其目的是更好的管理,而联合国的非遗分类是5类,因此,我国非遗分类与国际非遗分类不好对接;二是国内非遗评选的不可持续,现今国家非遗名录囊括的项目众多,如国内的三百多个剧种都成为非遗,缺少后继的申报剧种;三是在非遗名录体系推进的同时,管理不到位。非遗的的保护是整体性的,不只是包含名录申报工作。对于这些问题的改进方法,朝教授认为,在非遗分类上,宜粗不宜细;在名录体系设计方面,应当保证一定的预留空间;在做好申报工作的同时,也要做好非遗的保护管理工作。在保护中,要树立正确的非遗保护观念,即站在民众的立场上。

  讲座的第三部分是在非遗保护和非遗研究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朝教授认为,政府在申报非遗项目时需注意有些非遗项目有市场化的可能,但不能将所有非遗项目进行商业化操作。在非遗保护实践中,需要有生活经验,非遗是生活的一部分,不能割裂和断章取义。在非遗研究中应当多关注国际非遗会议的讨论情况,国际非遗文件库中有大量的材料可以利用;注意思考国际非遗公约背后的理念,包括动物保护、两性平等、青少年权益等,要思考如何将这些理念在具体实践中体现。

宋俊华教授对朝戈金的精彩讲演表示感谢并进行点评。他简要概括了朝老师的讲座内容,肯定了本次讲座在非遗案例和非遗学理两方面的重要意义。最后,朝老师耐心地回答了在场同学们的问题。讲座在大家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