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中心主任宋俊华做客“非遗公开课”
2020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来临之际,中国文化报以 “非遗公开课”的形式,邀请了四位学者解答非遗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讲述如何合力实现非遗“见人见物见生活”。这四位学者分别是:中央美术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乔晓光,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宋俊华,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林继富,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管理系主任 杨红。
在非遗为经济建设发挥了哪些作用的问题中,我中心主任宋俊华认为:“非遗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资源。中华民族在适应自然环境过程中,所发明、传承和发展的传统种植、捕鱼、养殖技术和日用品、工艺品的制作技艺,体现了高超的生产、生活智慧和技巧,是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当代小康社会建设的重要资源。当前,我国开展的非遗扶贫、非遗工坊、传统工艺工作站、非遗旅游体验、乡村振兴等项目,都是对非遗传统智慧、技巧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传统非遗在当代经济社会中的活用、巧用。”
在谈到非遗与社会和谐的关系时,我中心宋俊华认为:“非遗的重要价值之一就体现在文化认同、文化自觉上。非遗的世代传承,让非遗所在社区、群体建立了以非遗项目为核心的文化共同体,从而为社区、群体的经济活动营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当下开展的非遗进校园、进社区、进企业的“三进”和展示、展演、展览的“三展”,都是对非遗社区、群体文化认同、文化自觉的积极开掘和应用。”
在论及非遗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时,我中心主任宋俊华认为:“非遗保护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重要体现。非遗的世代传承与环境密不可分,非遗与人文、自然环境是共生共存的关系。非遗保护不仅要保护好非遗项目自身,还要保护好与其相关的人文、自然环境。我国从2007年启动的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就是对非遗实施整体性保护的一个创举,旨在在一个特定区域内,对非遗及其相关人文和自然环境进行修复、保护,以实现‘遗产丰富、氛围浓厚、特色鲜明、民众受益’的目标。截至目前,我国已经批准设立了23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其中7个已经通过验收,正式成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编辑 秦彧)
中国文化报“非遗答卷”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