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丛书(5种)
该成果由宋俊华主编,中山大学出版社出版,包括《晚清民国时期广州粤剧城市化研究》《晋中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非遗传承与保护实践》《粤剧传统排场研究》《粤剧唱腔音乐形态研究》《中国清代外销画中的戏曲史料研究》等5种。
本套丛书主要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代表作”和我国首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粤剧为主要研究对象。《晚清民国时期广州粤剧城市化研究》共52万字。主要研究了乡村祭祀粤剧向城市戏剧发展的相关问题。认为晚清民国时期是粤剧实现城市化转型发展的重要时期,是承先启后、新与旧、传统与现代、城市与乡村等话语并存,且相互碰撞、交融和异变的关键时期,本书为传统戏剧在当代城市的传承发展提供了借鉴蓝本。《粤剧传统排场研究》共40万字,该书从容量和表现形式上将粤剧排场分为“一般性排场”和“排场戏”,并对粤剧排场数量的动态变化、排场教育、排场形成的原因、20世纪排场的兴衰演变等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认为粤剧的“旧排场”正逐渐成为一种“新时尚”,保护、传承粤剧排场要将传统排场融入现代粤剧教育之中。《粤剧唱腔音乐形态研究》共80万字。该书从粤剧的非遗保护出发,深入研究了粤剧的“内部本体形态”和“外部形态”,并从原生态、本生态、衍生态的学理角度出发,研究了粤剧本生态与传承、保护;粤剧衍生态与传播、创新之间的关系及相关问题。本书对于粤剧在岭南地域文化中的传承与保护;对于以粤剧文化在国内及海外的传播与创新;对于粤港澳大湾区及海外华侨的中华文化认同等,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中国清代外销画中的戏曲史料研究》共34.5万字。该书以西方画家所绘制的中国戏曲题材画为研究对象,以外销画中的相关史料为依据,对“十三行”与戏曲外播的关系做出了揭示。研究了广府戏船、外销画中的戏曲演出场景、外销画与西方画中的戏曲剧场、清代外销画中的戏曲史料等相关问题。本书选题新颖,视角独特,对中国戏曲研究、中国外销画研究等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晋中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非遗传承与保护实践》共27.2万字。该书从文化生态内涵、传承实践经验、保护实践经验、旅游开发实践等七个方面,阐述了“晋中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十余年来在推动非遗整体性保护、传承和发展方面的工作实践与保护经验。并针对当前晋中非遗保护存在的濒危传承等问题,提出了“迈向可持续发展的整体性保护”等方案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