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建设标志性成果:《非遗蓝皮书:中国非遗保护发展报告》

发布人:网站管理员

该成果是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非遗保护的中国经验研究”和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非遗代表性名录和代表性传承人制度改进设计研究”、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建设(培育)项目的成果,宋俊华主编,中国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2015-2019年出版,共5部。从2011年起,康保成、宋俊华教授相继主持编撰《中国非遗保护发展报告》(蓝皮书),每年出版一部,逐年分析我国非遗保护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目前已经编撰出版了10部。该报告秉持“以史学家的使命,为中国非遗保护写史立传;以学术人的良知,为中国非遗研究铺砖垫瓦解;以战略家的眼光,为中国遗产保护与文化发展出谋划策”的理想,记录了我国非遗保护的发展现状、特点和趋势,开展了非遗保护的理论研究、对策分析和路径探索,成为了非遗领域重要的发布平台与理论阵地。


我国的非遗保护实践是随着全球、区域、局部的文化政治生态演变而不断进化发展的。《中国非遗保护发展(2015)》认为在复兴民族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非遗实践加强了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让文化遗产活起来成为了全社会的共识。非遗数字化保护与公共文化建设、非遗传承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非遗传承与民间组织参与、以非遗为核心的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成为了新议题。《非遗蓝皮书:中国非遗保护发展(2016)》发现在新的国家战略发展语境下,我国非遗保护政策和法规建设日趋完善,保护实践正从常规性的保护向系统性传承能力建设转变,保护研究也从面向基本经验、技术、规范研究向系统理论总结和战略分析转变。《非遗蓝皮书:中国非遗保护发展(2017)》认为国家倡导“工匠精神”“文化自信”等为非遗保护营造了充好的社会氛围,我国非遗政策与保护机制不断完善,“在提高中保护”“走进现代生活”“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见人见物见生活”的保护理念正在深入人心。《非遗蓝皮书:中国非遗保护发展(2018)》提出非遗保护是人类共同的事业,我国的非遗保护既要遵守《保护非遗公约》,又要突出“中国特色”。《非遗蓝皮书:中国非遗保护发展(2019)》肯定了我国非遗保护工作在进一步完善制度体系及评估体系建设、推动产业发展、加强国际交流、讲好中国故事、总结中国经验等方面取得的成绩,也提出了非遗保护工作面临着进一步推进精细管理、分类保护、理论研究、学科化等方面的新使命。

image-20210322023100-2image-20210322023100-3image-20210322023100-4image-20210322023100-5image-20210322023100-6image-20210322023100-7image-20210322023100-8image-20210322023100-9image-20210322023100-1